2006-10-10 10:21 北方网-城市快报 |
“小小一副牌,欢乐大舞台。”对于游戏扑克牌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而要问及扑克牌的历史以及演变过程,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昨日记者获悉,由中国收藏家协会扑克牌收藏委员会、天津文博协会民间收藏委员会、天津市和平文化宫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卓达———第三届中国扑克文化博览会暨中国扑克收藏十周年庆典”在和平文化宫举行,不少旧时扑克牌首次亮相津门。
本次博览会上,除早中期珍贵收藏扑克展,还有个性化扑克设计展、精品扑克展、中国扑克收藏名家人像泥塑展等多个特色展览。据介绍,扑克牌不仅被市民常用于休闲娱乐,还有很多主题扑克、广告扑克、异型扑克、花色扑克等,承载了很多内容。可以说,扑克文化的研究、收藏已成为海内外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作为历史上生产扑克牌的重要基地,也成为中国扑克收藏活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被称为中国扑克收藏第一人的中国收藏家协会扑克牌收藏委员会主任、中国扑克馆馆长李维刚告诉记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扑克牌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全世界每年生产35亿副扑克,中国就占了30亿副。
所以个人要收藏3000副以上扑克才能成为会员,而且品相、年代都有考核标准。据悉,本市现存的最早扑克是民国时期的,目前一副价值几千元。李维刚表示,扑克中以“文革”时期的价值最高,由于当时扑克被认定为“四旧”之一,所以全国停产。“当时人们的娱乐项目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所以特批少量生产,但名称不再叫‘poker’(音译为扑克),而改叫文娱片,牌面中的‘A、J、Q、K’也统一改为‘1、11、12、13’,直到1976年才逐渐恢复过来。所以,目前一副‘文革’时期的扑克价值上万元。”
相关阅读 |